第0369章:全民大讨论,士农工商排位之争!-《我在大宋做台谏官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一边鼓励农人经商,一边又给予农人各种利好措施;一方面改变科举制度、施行三舍法,一方面让士子们另谋出路。

    似乎只要将此事辩个明白。

    全宋变法才会更加清晰,大宋的未来才会更加明朗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这几日。

    台谏官们并没有发表太多意见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只对心中笃定的事情才会表达态度,提出建议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二月初十,午后。

    御史台,台院,院内。

    苏良、欧阳修、范镇、何郯、赵抃、韩绛、周元、吕诲等台谏官聚在了一起。

    吕诲气呼呼地说道:“我实在想不明白,此等争论,有何益处?士农工商、农商工士、商农士工、商士农工,有何区别,这不就是个名头吗?”

    范镇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“非也。刚开始民间争论时,还能称作名头之争,但现在已经是国策之争了!”

    “商不满排于末尾,农不愿居于商后,士不愿丢了头名,工亦不愿处于商后。当下,在所有人眼里,这个排位决定着朝廷的国策方向,朝廷一视同仁是不可能了,恐怕必须要争出一个高下来!”

    何郯接着道:“这是给朝廷出难题啊!手心手背都是肉,怎么定,估计很难令所有人满意。这就好比父亲、母亲、妻子、孩子同时掉进汴河里,你们说应该先救哪一个,最后救哪一个?”

    听到何郯这个比喻,众人忍不住都笑了。

    这时。

    韩绛站出来说道:“若发自内心来讲,我觉得士农工商的排序是没有问题的。但若为了全宋变法,我觉得应该是士商农工。大宋有今日,商人们的功劳是显而易见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认为,士可以排在最后,士大夫官员必须有气度,理应是农商工士!”赵抃说道。

    欧阳修捋了捋胡须,道:“要老夫讲,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士农商工,可以将商人的地位提一提,至于工,匠人势小,相对而言,影响力也最小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众台谏官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这时,周元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苏良,问道:“景明,你觉得呢?”

    “我觉得,士农工商都不重要,或者说都很重要。”

    苏良撇了撇嘴。

    “此番争论,没有太大价值,也不会是全宋变法的转折点,只是一群馆阁之臣沽名钓誉罢了。不过当下已无法挽回,估计是一定要辩出一个结果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在想此事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子,才不会影响到各行各业对全宋变法的积极性!”

    士子若不为首,书生们肯定泄气;商人若仍居于末尾,商人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干扰。

    此事已经辩论到了此等程度,若无法妥善处理,定然会出现大问题。

    众台谏官也都陷入沉思中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二月十二日,清晨,垂拱殿。

    赵祯将两府三司的相公、学士院、御史台、谏院、馆阁的主官都召了进来。

    目的,自然是商议士农工商的排位之争。

    这一次。

    张方平、宋庠、丁度,还有馆阁的官员乃是主力。

    纷纷建议:效仿古人,来一场士农工商的排位之辩。

    对此,赵祯询问众臣的意见,大家都无异议。

    苏良也拱手附议。

    目前解决此事的最快方式,就是先要辩出一个结果来。

    而苏良,当下还未曾想好该如何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这时。

    宋庠拱手道:“官家,此事若只涉及朝堂,臣以为皆是士之辩,理应招纳天下善辩者,优中选优,共辩此事,臣建议此排位之辩在一个月后进行最宜!”

    听到宋庠的建议,众官员们都非常兴奋。

    太祖、太宗、真宗时期,皆无此等规模的辩论,若能圆满结束,必然能成为传世的佳话。

    赵祯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朕认为,确应如此。如此一来,无论辩出何等结果,一旦形成定论,便通告全宋,任何人都必须接受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当日,中书就发布了诏书。

    士农工商排位之辩,将在三月十五日举行。

    全宋境内,各地州府都可举荐持不同观点的名高望重之人,前来汴京城论辩。

    人员的筛选将由中书全权负责,并会进行公示。

    一时间。

    汴京城的百姓们都甚是兴奋,士农工商的排位之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。

    这几日。

    茶馆的生意比勾栏瓦舍的生意都好,街头的民间小报卖得如火如荼,比那些开质库的商人都赚钱。

    大宋本就盛行论辩之风。

    此事就像在一汪平静的湖水上砸下一块大石头,泛起的涟漪,从开封府迅速传向各地州府。

    一些馆阁的官员还发出感叹,揶揄了变法司一番。

    “什么是全宋变法,不是一个衙门的十几个人发号施令,其他人都必须遵从。而是全宋境内,人人参与,人人都能提出建议,当下,才是真正的全宋变法!”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