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七章 建文廷试-《秋风传》
第(2/3)页
那考生道:“方才小生是举了个例子。如今天下局势之正如日食,就在于燕王的起兵叛乱事先是完全能预测到的。后来燕军日益壮大,以致遮天蔽日,两任大将军皆出师不利,尤其是曹国公北平一败,损兵十万,骇人听闻。而呈交到陛下面前的战报却只是轻描淡写,以乌云蔽日、瞬息可散为辞,想要蒙混过关,逃避责任。然而事实之正如现在外面的天空,日已被食,并且绝非乌云一般瞬息可散,天只会越来越黑,直到太阳几乎完全被异物吞没,并将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重见完整天日。”
建文天子的脸刚刚还有些转晴,随着这考生的话源源涌出,却又沉了下来,就像外面的天色,比刚才更加暗淡阴冷。大殿里一片肃静和紧张,群臣和殿上跪伏的其他考生都噤若寒蝉,落针可闻。
天子道:“那要按照你的意思,这日食的发生是无可奈何的,结束也是非人力所能及的了?”
那考生对气氛的变化丝毫不以为意,沉着地答道:“对于日食来说自是如此;而天下之局势与日食不同的地方也正在于此。日食的发生不随人力,但燕王的起兵却很大程度上是人为。不光是燕王人为,更有朝廷人为。削藩失措,以及频频坐失良机,致使去年七月癸酉之变。同样,日食的结束顺其自然,但是燕王之乱决不能顺其自然,顺其自然则燕军一发不可收拾,天下再无宁静之时。因人事而起的祸端,必定也要以人事来结束。朝廷应当反省之前的种种失误,纠正当前的种种错误,亡羊补牢,未为晚也;类似谎称乌云以遮盖日食之实,妄图逃避罪责,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的情况不能再出现。以小生之见,陛下当将大将军召回京师,革职查办,严加惩处。罪名不仅是败军,更有欺瞒圣上,谎报军情。”
朱允炆听到这里已经再也坐不住了,啪地一掌在御案上重重拍下,倏地站起身来,怒视着那个口无遮拦的书生,激动地道:
“你……你……你也太不知轻重了吧?”
徐辉祖和方孝孺见势不妙,同时出列求情道:
“陛下,他只是个刚刚考中的书生,一心钻研书本,没见过什么世面,更不能体会到时政的艰辛和陛下的苦心,意气用事,无知之言,陛下不必理会。不管怎么说,他直言不讳,也是一颗赤胆忠心为陛下着想,能借物讽政,胆识才智都是不凡,只不过年轻气盛,又无实际的经验,犯点儿小错也完全正常,只要加以锤炼,积累见识,日久必成大器。陛下得此栋梁之材,也是国家社稷大幸也。”
也就幸亏是朱允炆;换作是朱元璋,别说是这个大胆的考生,便是徐、方二人也要一同下狱论死了。
朱允炆听到太傅大人和方先生都这么说,何况那书生说的的确都是实话,他本来也不是个听不得批评的皇帝,立刻消了气,走到那个考生面前,歉意地说道:
“其实,你说得都没有错;朕一时激动,向你赔个不是。”
即便是天子发怒时,那个考生也一直泰然自若,此刻见天子竟然诚恳地向自己道歉,反倒惶恐起来,趴在地上,说道:
“小生无知犯上,罪该当死。”
朱允炆道:“忠言逆耳,何罪之有。这一科能取到这样的才子忠臣,是朕的福气。”
那个考生道:“陛下言重了。小生德薄才疏,不知天高地厚,不过小生所言句句发自内心,还请陛下斟酌。”
朱允炆叹道:“书生意气啊;你不知道朕要罢免大将军谈何容易。事情不是你想得这么简单。不过,朕还是要谢谢你的建议。”
那考生道:“安敢当天子之谢。小生谢陛下不杀之恩。”
朱允炆问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,是哪里人?”
那考生叩道:“小生姓杨名荣,字勉仁,是建安人。”
廷试继续进行;天黑下来,如夜幕降临,然后渐渐又转亮;当日食彻底消却之后,已经是下午申时。明丽的日光持续了一个时辰,便化作夕阳西沉了。黄昏来临;酉时,朱允炆结束了廷试,并当场宣布了最后的排名,各赐三甲及第、进士出身、进士有差、庶吉士不等。
方孝孺讲到这里,沈若寥忍不住问道:
“这个杨荣,必然是对策第一名,点状元了?”
出人意料,方孝孺却微笑着摇了摇头。
“他排了个第四,只是二甲头名,不是一甲。”
“二甲头名?那一甲都是谁?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