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二十五章 诸葛亮 上-《青帝》
第(2/3)页
诸葛亮一消失视野,司马懿脸色就阴沉下来:“此人似知道我,我却不识得此人,给我查查他的底细……”
“还有新近这个神秘道院,现在越来越明白今上重视的程度,查一下要转进去需要什么条件”
“是,少主”几个随从躬身应着,态度恭谨无比。
这司马少主自小表现非凡,四年前就崭露头角帮助自家站队正确,甚至受到今上的召见和嘉勉,现已注定是未来家主。
全族的延续、荣耀、未来都寄托在他身上,不是寻常的少年士可比。
阳光渐渐西斜,秋风习习地吹,青驴在河堤上走的速度也慢,诸葛亮到太学院时,都已快要傍晚。
夕阳余晖挂在天边,金色染在河面,波光粼粼,又折射辉映在对岸古老的城池上,每一道墙牒、砖石都沉凝着青意,而洛水蜿蜒而过,再不远北面就是黄河,这里是传闻伏羲氏河图、洛书出水的地点,历史和厚厚气运在这里交织,成就千年不倒的古都。
这就是洛阳。
城南是大片官方礼仪建筑,包括灵台、明堂、太学都建立在这里,正是太学生陆续放学的时候,熙熙攘攘的人流背景下,就望见四十座汉白玉大碑高高耸立,壮观磅礴,气如海。
诸葛亮深吸一口气,小脸上洋溢着幸福。
他自小熟读各家典籍,知道这就是左郎将蔡邕主持的大规模石刻碑林——“熹平石经”,篆刻了从天下遗卷里搜集校正的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鲁诗》、《仪礼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论语》、《春秋》,七部正经,总计二十万零百一十一字。
无论白天还是夜晚,都有一种赤色气冲霄而起,代表有史以来明精粹的结晶,原本要被董卓下令和太学一起摧毁。
幸今上兴兵拯救了洛阳,也拯救了高祖刘邦庙、灵台、太学、熹平石经、府藏书库、少府将作监等一系列承载特殊历史和意义的建筑。
进去报名,没有见到本院院长真人,过去的一个儒学老师给他办理的入院手续,只听他絮叨说:“院长又被太后请去,据说是请益道法,啧……”
诸葛亮瞥一眼这个五经博士,清楚这与今年坛纷争有关。
自古以来强朝都是武同兴,今上的武功自是不必说,力挽狂澜都不夸张,而似乎是为即位做舆论铺垫,今年事动作很多,不仅扩建太学、确立国家图书馆、改造灵台上旧有的观星台,还在各郡重建官方学校。
朝廷榜请避难山林的学者出来担任教授,不拘泥于古、今学派,甚至不限制儒家以外的法家、墨家杂家流派出身,很是吸引了一些被排除主流之外的寒门弟。
对奉行现世主义、拿来主义的今学派来说,这一点不算什么事,但他们现在是非主流。
对奉行统一章典、好古尊圣的古学派儒家来说,新帝这种引用五经外学者的做法无可容忍,各地官学都有不少五经博士撰指责皇帝,是效秦法,甚至有人要请故尚书卢植出面,被卢植一个手杖敲破了脑袋,直接轰出门去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