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 东林党总结会议(上)-《泰昌大明》
第(1/3)页
北京南薰坊刘府
“这个徐光启是哪里冒出来的?”东林党领袖,太常少卿赵南星罕见地发火了。
“侪鹤(赵南星的号),徐光启是我们东林党人啊。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韩爌不知道赵南星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火气。
“他当然是东林党人。但问题是没人举荐他,他也不在我们计划的任命名单里。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一燝揉了揉太阳穴,“大家也知道,东林党的下一个礼部尚书本该是孙侍郎。”刘一燝不满地看了孙如游一眼。
韩爌和刘一燝头上都加有礼部尚书的虚衔。
胡惟庸案后,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,废除丞相制,希望能由皇帝肩挑最高权力机构与最高行政机构,也就是既拿决策权又拿行政权。
朱元璋是铁打的金刚人能够且愿意从早干到晚,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后代也是这样。
明成祖朱棣虽有不亚于乃父的雄才伟略,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,让他无法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,于是一个帮助皇帝“协理政务”的内阁便应运而生了。
成祖时,内阁大学士名义上只是咨政人员,算是内朝官,品级不过正五品,但中国历来有内朝官外朝化的倾向。
明宣宗朱瞻基时,在三杨内阁的辅助下,一套完整的政务流程被确立下来:通政使司汇总全国奏章,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(票拟),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给皇帝批准(批红),做出决定之后再交付有司执行。
因此,为了让区区五品的内阁大学士能够更多地为皇帝分忧,从成祖到宣宗,大学士兼领某个高级别的虚衔便成为了明代的传统。比如内阁大学士兼领太子太保(三公或三孤)或是兼某部尚书。
第(1/3)页